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理论书籍 > 中医经典著作 > 伤寒、金匮类 > 金匮要略
编号:11532268
《金匮要略》教学方式刍议
http://www.100md.com 2007年12月1日 《浙江中医杂志》 2007年第12期
     关键词 金匮要略 课程特点 教学方式

    《金匮要略》(以下简称《金匮》)是我国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内伤杂病部分,既有中医基础理论的内容,更具有临床学科的性质,是我国现存最早诊治杂病的经典专著。鉴于该课程在中医各个层次教育中的重要性,中医专业的本科、硕士以及博士均将其列为主要课程甚至是必修课程。目前,其教学模式已由过去以教师为中心全面讲授转变为以帮助学生理解为重点、研读经文中的疑难问题为中心的启发式教学。笔者从事《金匮》教学多年,兹从本课程特点出发,根据新版教学大纲所列的目标和要求,提出以下个人看法与教学心得,供同道参考。

    1 结合课程特点

    《金匮》理论与临床于一炉,理法方药俱全,从脉因证治等方面详尽地论述了多种内伤疾病的辨证论治。所以,讲授《金匮》不仅仅是像中医内科学一样相对独立地讲解六十余种疾病的辨证治疗原则,更重要的是要透过原著精神,体会仲景辨病辨证及用药的活法,而这一点是任何一本古籍或现代中医书籍所不能比拟的。因此突出仲景辨治活法及学术思想就应该是学习《金匮》的立足点、出发点。如《金匮》首篇强调“上工治未病”的预防医学思想,渗透着未病防病,已病防变,早期诊治的理论内涵与临床意义。对“治肝补脾之要妙”的推理,是仲景根据五脏一体、相承相制原理所作的精巧发挥,其所创立的整体调节更是“治未病”的关键所在。作为仲景的重要立论之一,在讲解“四季脾旺不受邪”的本义和引申义时,结合“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实例,强调重视脾胃为后天之本的意义在于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提高病后的康复能力和再生能力。这正是“治未病”原则性与灵活性的充分体现。

    2 突出教学风格

    目前我校《金匿》课程约70学时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635 字符